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

     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

      诗人 张先朝代 宋代体裁

     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

      龙头舴艋吴儿意。
      笋柱秋千游女并。
      芳洲拾翠暮忘归,秀野踏青来不定。
      行云去后遥山螟。
      已放笙歌池院静。
      中庭月色正清明,无数杨花过无影。

     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作品评述

      此词题为“乙卯吴兴寒食”,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,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,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。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,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;下片在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,亦可谓静中有动。

     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,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。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,饰以龙头,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,虽无锦缆雕纹,却富乡土特色。着一“竞”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,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。

     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,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,她们可以放下女红,走出闺房,双双对对,打着秋千,尽兴游乐。“笋柱秋千游并”句便说游女荡秋千。“笋柱”指竹制的秋千架。三、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、游人们踏青,乐而忘返的情景 。“芳洲”、“秀野”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、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。“ 拾翠 ”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,语出曹植《洛神赋》“ 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”,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。“踏青”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。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,如吴融《闲居有作》:“踏青堤上烟多绿,拾翠江边月更明 ”。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 ,与前面赛龙舟、打秋千相配合,有点有面,主次分明。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,通过热闹的场景,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。

      下片转为写景,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,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。一动一静,互相映衬,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。由动景换静景,画面跳跃很大,但过片却很自然:“行云去后遥山暝,已放笙歌池院静”,前句说云去山昏 ,游人散后,郊外一片空寂,为上片作结。

      后句说笙歌已歇,喧嚣一天的池院,此刻显得分外清静,一“静”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。

     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 。朱彝尊《 静志居诗话》说:“张子野吴兴寒食词‘中庭月色正清明,无数杨花过无影 ’,余尝叹其工绝 ,在世所传‘三影’之上。”月色清明,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;而花过无影,又显得清辉迷蒙,明而不亮,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,别具一种朦胧之美。不仅如此,两句还寓情于景,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,心情恬淡而又舒畅。词人虽年事已高,但生活情趣很高,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,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。他白昼,与乡民同乐,是一种情趣;夜晚,独坐中庭,欣赏春宵月色,又是一种情趣。

     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。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,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。全词情景交融,艺术效果颇佳。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“三影”合称“四影”,可谓深得此词之妙。

          别人正在查

        《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》张先 《黄童》aGtj 《怀素台歌(一作题怀素台)》裴说 《简冲墙庵中故人》曹勋 《赠米都知》梁补阙 《萧颖士》Ykd1 《醉卧道边觉而有赋》陆游 《开梅山》晁补之 《临江仙》苏轼 《水调歌头》赵善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