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的意思

      豆

      异体字
      拼音 dòu 注音 ㄉㄡˋ
      部首 部外笔画 0画总笔画 7画结构 单一结构
      五笔 GKUF仓颉 MRT郑码 AJUA电码 6258
      UNICODE 8C46四角 10108区位码 2225笔顺 一丨フ一丶ノ一

      基本字义

      dòu ㄉㄡˋ

      1、双子叶植物的一科,木本、草本植物都有,如“紫檀”、“槐树”、“黄”、“绿”、“红”、“豌”、“落花生”等,日常统称类植物,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:科。子。荚(角儿)。浆。绿。煮燃萁。目光如

      2、形状像粒的东西:土儿。

      3、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,形状像高脚盘:俎

      4、姓。

      宋本廣韻

      廣韻目次:去五十候

     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部 韻攝 罗马字 国际音标
      田候 去聲 開口一等 duh/dow dʰuk

      详细字义

      荳 dòu

      〈名〉

      (1)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形似高脚盘,或有盖。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豆”的字或与食器有关。或与豆类有关。本义: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)

      (2)同本义。形似高足盘,或有盖。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,盛行于商周时,多陶制,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。后世也作礼器 [standing cup]

      豆,古食肉器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  卬盛于豆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

      (3)又

      于豆于登。

      笾豆大房。——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

      木豆谓之豆,竹豆谓之笾,瓦豆谓之登。——《尔雅》

      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——《周礼·考工记》

      若所市于人者,将以实笾豆奉祭祀、供宾客乎?——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
      (4)又如:豆俎(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);豆笾(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。木制的叫豆,竹制的叫笾)

      (5)古代容器 [vessel]。亦为容量单位,四升为一豆

      四升为豆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

      (6)又如:豆登(古代盛器,亦用作祭器。登似豆而较浅)

      (7)“豆”假借为“菽”,豆类植物的总称 [bean]

      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——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      四月时雨降,可种大小豆——后魏·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豆》

      (8)又如:扁豆;黑豆;豆觞(豆肉觞酒的简称);豆腐饭(旧称家常便饭);豆腐牌儿(卖豆腐的布招);豆糜(煮豆为粥);豆苗(豆的幼苗);豆剖瓜分(比喻疆土分裂);豆秧(豆的幼苗);豆藤(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)

      (9)古代重量单位 [a weight unit]。十六黍为一豆,六豆为一铢,二十四铢重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

      十六黍为一豆。——《说苑辨物》

      (10)样子像豆的东西 [sth.resembling a bean]。如:豆姑娘(小姑娘);豆火(指火小如豆);土豆;豆肉(指一豆所盛之肉)

      (11)姓

      英汉互译

      beanlegumina

      康熙字典

      【酉集中】【豆部】

      豆·康熙筆画:7·部外筆画:0

     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大透切,音竇。《說文》古食肉器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木豆謂之豆。《書·武成》執豆籩。《詩·小雅》爲豆孔庶。《公羊傳·桓四年》諸侯曷爲必田狩。一曰乾豆。《註》豆,祭器,狀如鐙。《禮·明堂位》夏后氏以楬豆,殷玉豆,周獻豆。《註》楬,無異物之飾也。獻音娑,疏刻之也。

      又《禮器》天子之豆二十有六,諸公十有六,諸侯十有二,上大夫八,下大夫六。

      又《鄕飮酒義》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,所以明養老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旊人爲豆,實三而成觳,崇尺。《註》崇,高也。豆實四升。《史記·樂書》簠簋俎豆,禮之器也。

      又《揚子·方言》、楚、宋、衞謂桮爲豆籠。《註》盛桮器籠也。《集韻》或作梪、

      又《韻略》穀也。《博雅》大豆,菽也。小豆,荅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·三農生九穀註》黍、稷、秫、稻、麻、大小豆、大小麥爲九穀。《禮·投壷》壷中實小豆焉,爲其矢之躍而出也。《干寶·晉書》駑馬戀棧豆。

      又《博雅》天豆,雲實也。

      又巴豆、海紅豆,皆藥名,出巴蜀。

     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。

      又土芋一名土豆。皆菽豆別一種也。俗作荳,非。

      又《說苑·辨物篇》十六黍爲一豆,六豆爲一銖,二十四銖爲一兩。

      又官名。《南齊書·魏虜傳》北魏置九豆和官。

      又地名。《北史·周文帝紀》文帝伐魏,至盤豆,拔之。

      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隴右道有白豆州。

      又姓。漢光武時,關內侯豆如意,後魏長廣王豆代田。

      又複姓。北周豆盧寧,本姓慕容氏,歸魏,賜姓豆盧氏。

      又三字姓。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。

      又《正韻》當口切,音斗。《玉篇》量名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梓人》食一豆肉,飮一豆酒。《註》豆,當爲斗。毛居正曰:豆,古斗字。如《左傳·昭三年》豆、區、釜、鍾之類,當音斗。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。斗斛之斗又作,蓋譌倂耳。

      又《字彙補》思留切,讀作羞。《周禮·天官·腊人》凡祭祀共豆脯。《註》脯非豆實,豆當爲羞,聲之誤也。《釋文》豆,音羞。

      又《韻補》叶動五切,音杜。《柳宗元·牛賦》皮角見用,肩尻莫保。或穿緘縢,或實俎豆。豆叶保,保音補。

      又叶田故切,讀作渡。《詩·小雅》儐爾籩豆,飮酒之飫。兄弟旣具,和樂且孺。《音學五書》豆叶孺。

      又山名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唐縣有都山。一名豆山。今關中人讀豆爲渡。《說文》豎、侸、裋皆以豆得聲。樹字从壴,亦以豆得聲。

      據考證:〔《書·武成》執籩豆。〕謹照原文改執豆籩。〔《禮·明堂位》夏后氏以楬豆,商玉豆,周獻豆。〕謹照原文商改殷。〔《詩·小雅》儐爾籩豆飮酒之飫。兄弟旣翕,和樂且孺。〕謹照原文旣翕改旣具。

      说文解字

      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
      【卷五】【豆部】豆

      古食肉器也。从口,象形。凡豆之屬皆从豆。,古文豆。徒候切〖注〗,亦古文豆。

     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
      古食肉器也。考工記曰: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左傳曰:四爲豆。周禮醢人:掌四豆之食。从□。音圍。象器之容也。象形。上一象幎也。特牲:籩巾以綌纁裏。士昏:醯醢醬二豆,菹醢四豆,兼巾之。士喪:籩豆用布巾。是也。下一象丌也。祭統注曰:鐙豆下跗。是也。丷象骹也。祭統曰:夫人薦豆執校。校者,骹之假借字。注云:豆中央直者。是也。豆柄一而已,之者,望之則也,畫繪之法也。考工記曰:豆中縣。注:縣繩正豆之柄。是也。豆柄直立,故豎,侸,豈字皆从豆。待切。四部。凡豆之屬皆从豆。

      方言集汇

      粤语:dau2dau6

     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teu5[客英字典]teu5[海陆丰腔]teu6[宝安腔]tiu3[沙头角腔]teu5[东莞腔]teu3[梅县腔]teu5[陆丰腔]teu6[客语拼音字汇]teu4

      English

      beans, peas; bean-shaped

        豆字组词

        别人正在查